国家认监委关于发布新版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的公告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压实认证机构主体责任,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认监委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国家认监委2016年第20号公告,以下简称旧版规则)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以下简称新版规则),已经国家认监委委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并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新版规则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旧版规则同时废止。
二、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为认证规则换版过渡期,新旧版规则并行适用。过渡期内,对已持有旧版规则认证证书的组织,认证机构根据其申请,可按照新版规则结合年度监督或再认证审核实施换版审核,对符合新版规则要求的,换发新版规则认证证书,新证书有效期与原证书有效期一致。
三、自2026年1月1日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当按照新版规则实施。
四、认证机构应组织开展新版规则的学习培训,及时修订有关管理及技术文件,调整和完善认证程序,确保认证人员能力以及认证活动全过程符合新版规则的要求。
五、获证组织应加强新版规则的学习,提升人员能力,适时进行认证证书换版,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满足新版规则要求。
附件:附件-国家认监委公告[2025]第16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pdf
(可自行下载)
国家认监委
2025年8月31日
核心变化深度解读
01、压实认证机构责任,强化风险防控
《认证规则》对认证机构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基本的资质要求外,特别强调:
风险防范机制:机构必须证明已评估认证活动可能引发的风险(如责任风险),并通过保险或储备金等方式做出充分安排。这将倒逼认证机构审慎开展业务,尤其在高风险领域。
人员能力与配比刚性约束:首次明确规定了审核员年度现场审核时间上限(180 天 / 年)和审核员人均负责的认证证书数量上限(50 张 / 年)。这两条“红线”直击行业痛点,旨在防止审核员因工作量过载而影响审核质量,确保其有足够的时间为每个客户提供深入、细致的审核服务。
02、认证人员: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并重
审核员不仅需持证上岗,《认证规则》更强调了其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对于高风险领域(如食品、药品、航空航天),要求审核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和长达 2 - 4 年的质量技术工作经历,或通过“师徒制”式的实践考核。这意味着“万金油”式的审核员将难以胜任专业审核,认证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将更加清晰。
03、认证程序:全链条透明化与精细化
《认证规则》将认证流程拆解为 12 个大环节,并逐一细化,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
申请门槛提高:企业申请认证需满足“运行满 3 个月”“一年内无重大质量事故”“未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 10 项硬性条件,从源头筛选出真正致力于质量管理的企业。
审核时间科学量化:附录 B 提供了基于“有效人数”的详细审核人日表,并要求风险越高的行业,审核时间相应增加(高风险 + 10%,低风险最多 - 10%),确保审核深度与风险匹配。
多场所抽样更科学:对于集团企业,明确了基于平方根计算的抽样公式,避免了过往抽样的随意性,既保证了效率,也确保了审核代表性。
“领导作用”审核成为重中之重:《认证规则》特别要求审核组必须对最高管理者进行面对面访谈,重点审核其是否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如果最高管理者不熟悉自身质量方针、目标,未推动体系运行,审核可直接不予通过。这一条将有效促使企业领导层真正重视质量管理,而非仅仅委托给某个部门。
《认证规则》的出台,正是对国家质量发展纲要的积极响应。它并非对旧规则的简单修补,而是一次系统性、全流程的升级,从认证机构、审核人员、认证流程到监督管理,均提出了更严格、更精细的要求,核心目标在于“去虚向实”,确保认证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