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算法备案需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完成线上流程,同时需满足线下材料准备与合规要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要点:

一、备案前准备:明确备案主体与范围
备案主体
包括服务提供者(直接提供生成式AI产品的企业)和服务技术支持者(提供基础模型的技术方)。
合作研发的算法需明确主要备案主体,并在材料中说明各方责任。
备案范围
覆盖五大类算法: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
关键条件:若服务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如开办论坛、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必须备案。
二、线上备案流程
填报主体信息
填写企业基本信息(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地等)。
上传证件材料(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等)。
指定算法安全责任人,并提供其身份证明及工作证明。
填报算法信息
算法基础属性:名称、版本、类型(如生成合成类)、应用场景(如智能写作、对话系统)。
算法详细属性:
技术原理:阐述算法架构、核心模型、数据处理流程(可附图表)。
训练数据:说明数据来源、类型、规模及合法性证明(如授权协议)。
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如数据泄露、模型偏见),提出防范措施。
拟公示内容:包括算法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应用场景及目的意图。
关联产品及功能
添加产品信息(名称、功能路径)。
描述算法在产品中的具体应用(如内容生成、推荐排序)。
提交与审核
确认信息无误后提交,国家网信部门将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审核结果。
若材料不全或需修改,需在规定时间内补充完善。
三、线下材料准备与合规要求
核心材料清单
承诺文件:《算法备案承诺书》《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基本情况》。
技术文件:《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需专业机构出具)、算法白皮书(含技术细节、流程图)。
产品文件:用户协议、隐私政策、内容管理机制说明。
其他材料:企业资质证书(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算法知识产权证明。
合规重点
数据合法性:确保训练数据来源合法,涉及个人数据需脱敏处理。
内容安全:建立内容审核机制,防止生成违法或有害信息。
公示要求:备案通过后,需在服务界面显著位置公示备案编号及运行机制链接。
四、备案后管理
信息变更
若算法名称、用途、功能等发生变更,需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服务终止
若停止提供服务,需在20个工作日内注销备案,并妥善处理用户数据。
五、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备案周期
线上审核通常需1-2个月,若需技术测试或专家评审,周期可能延长至3-6个月。
跨境服务要求
使用境外基座模型或数据的企业,需额外提交数据本地化存储方案,并接受更严格的安全审查。
违规处罚
未备案或提供虚假材料的企业,可能面临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服务,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六、实操建议
提前规划:根据算法类型和应用场景,提前准备技术文档和合规证明。
关注政策更新:算法备案要求可能随法规调整,需定期查阅最新政策。
寻求专业支持:复杂算法或跨境业务可咨询第三方机构,确保材料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