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理流程与要求的区别
定级与备案
二级等保: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一般信息系统(如中小型企业内部管理系统、非核心业务系统)。定级需结合业务实际,避免“高配”增加成本或“低配”导致合规风险。备案材料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和备案表,提交至市级网信办,7个工作日内获取《备案证明》。
三级等保:适用于地级市以上重要信息系统(如金融、医疗、政府、电商平台等涉及敏感信息的系统)。定级需组织专家评审,备案材料需包含专家评审意见、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等,提交至省级公安网安总队。
测评内容与工作量
二级等保:测评项目较少,共135项,主要评估物理安全、网络通信、主机系统、应用软件及数据安全等基础层面。例如,检查机房防雷、防火措施,网络边界防火墙配置,
操作系统用户权限分级等。
三级等保:测评要求更高,需覆盖二级所有内容,并增加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网站安全防护、系统安全防护等高级要求。例如,需部署Web应用防火墙(WAF)、数据库审计系统,开展渗透测试验证防御能力。
整改难度与成本
二级等保:整改问题较少,主要涉及基础安全配置调整(如关闭高危端口、启用日志审计)。安全产品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主,成本较低。
三级等保:整改复杂,需全面检查系统架构、数据流、权限管理,可能涉及系统架构调整或部署高级安全产品(如终端安全管理、数据备份系统)。整改成本显著高于二级。
测评周期
二级等保:每两年测评一次,特殊行业需按周期测评。
三级等保:每年至少测评一次,部分高风险系统可能要求更频繁。
二、适用范围的区别
二级等保适用场景
企业类型:中小型企业或信息系统影响范围较小的场景。
系统类型:内部管理系统(如财务、HR、ERP)、普通学校教务管理系统、非核心业务系统等。
数据敏感性:不涉及国家秘密、敏感信息或大量用户隐私数据。
三级等保适用场景
企业类型:大型企业或涉及高风险领域的机构(如金融、医疗、教育、政府、电商平台)。
系统类型:
跨省、跨市或全国联网运营的重要信息系统;
各部委官网、公共服务系统(如社保、医保平台);
涉及国家重要数据或资源的系统(如人口、健康、环境数据库)。
数据敏感性:处理大量用户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医疗记录),需防范大规模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
三、防护能力与安全目标
二级等保
防护能力:能够防护系统免受外来小型组织的、拥有少量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如一般的自然灾难和其他相应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重要资源损害。
安全目标:防止数据泄露、抵御常见网络攻击、保障业务连续性。
三级等保
防护能力:在统一安全策略下防护系统免受外来有组织的团体、拥有较为丰富资源的威胁源发起的恶意攻击,如较为严重的自然灾难和其他相应程度的威胁所造成的主要资源损害。
安全目标:防止大规模数据泄露、抵御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确保系统在遭受攻击后能较快恢复绝大部分功能。
四、测评周期与监管力度
二级等保
测评周期:每两年进行一次等保测评,特殊行业需按周期测评。
监管力度:属于指导保护级,监管力度相对宽松,企业可自行安排测评或系统自测。
三级等保
测评周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等保测评。
监管力度:属于监督保护级,强制要求每年进行一次等保测评,并接受网安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整改难度与成本投入
二级等保
整改难度:问题较少,整改相对容易,主要涉及基础安全配置调整,如关闭高危端口、启用日志审计等。
成本投入:较低,主要投入为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基础安全产品。
三级等保
整改难度:问题较多,整改复杂,可能需要调整系统架构或部署更多安全产品,如Web应用防火墙(WAF)、数据库审计系统等。
成本投入:较高,除基础安全产品外,还需投入高级安全产品、硬件冗余设备及备用供电系统等。
六、文档要求与准备资料
二级等保
文档要求:相对简单,主要准备基础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手册、应急预案等。
系统自查:重点检查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基础安全配置。
三级等保
文档要求:更加严格,需要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风险评估报告、安全审计报告等。
系统自查:除基础配置外,还需对系统架构、数据流、权限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